<
20世纪80年代之前,寻常百姓家庭的日子用具多是陶器,只要少数玻璃器皿、铁皮制品、竹木器。
常见的玻璃制品是待客用的水杯和几个装白糖、蟹肉、桂圆肉的玻璃瓶,这些玻璃瓶十分可贵,是一些空药瓶。铁皮制品则用来装宝贵的物品,是饼干桶或是爽身粉盒子。家具根本是木器,但木容器不多,大多是用于挑水的木桶。竹器也少,只要提篮、饭桌罩。瓷器只要饭碗、茶杯、汤匙。在餐桌上,第一流的餐具便是珐琅盘子,半瓷半金属的。陶器是日子用具的主体,人们至今还用“一屋子盆盆钵钵、坛坛罐罐”来描述一屋子杂七杂八的东西。
家里的碗都是大碗,既可作饭碗又可作菜碗。一只能装半斤米饭,其时大米缺乏,每餐烧饭都要掺杂一半番薯,用大饭碗装饭吃,一碗足矣,不必添饭。
装菜汤的大碗直径近一尺,又称大海碗。其时一年难以吃到肉菜,只能食用青菜或咸菜就饭,所以大海碗常是用来盛青菜的。
80年代后,人们的日子渐渐的变好,我家也开端置办了印花小碗。一碗只能装二两米饭。二伯父是家里最精干的人,饭量大,听说他每餐能吃一斤半米饭。所以每当二伯父来我家吃饭时,我妈总要拿个大海碗给他。
家里的碗质量一般,介于半陶半瓷之间,极易碎。咱们小时分最怕摔烂碗,每次摔坏碗总被大人叱骂一番。质量太好的碗也不安全。兴业街石南饭馆的碗质量就很好,每当圩日,很多人喜爱到石南饭馆吃粉,有些人就顺手牵羊偷走饭馆的碗。一碗粉才三角钱,一只碗一角二分,饭馆丢失很大。所以石南饭馆定做一批新碗,专门在碗外印了一行字:“偷石南饭馆的”。此举总算刹住了偷碗的歪风。
家里最大体积的陶器是水缸,有些大家庭的一个水缸能够装20多担水。一些家庭会在厨房放置两个大水缸,将木盖置于其上,每天早上由专人挑水,要挑一个多小时装满两大缸才够一家人当天运用。
缸的用处很广,有装米的米缸,装谷子的谷缸,装糠的糠缸,装豆的豆缸。瓦缸的优点在于防潮防老鼠。老鼠找不到吃的,便发狠地翻缸盖和啃缸盖,木头缸盖边缘处处都有老鼠啃咬过的痕迹。为了尽最大或许避免老鼠掀翻缸盖,有些家庭在缸盖上压上一块大石头或几块砖。
大缸的缺陷是粗笨,搬动困难,但人们总有应对办法:便是将缸歪斜,只让底部一边着地,然后扶着缸沿旋转,一圈一圈地走,这样就能将粗笨的缸移到其他当地。
坛子是一种腹大口小,有盖子的陶具,常见的坛子有油坛、泡菜坛、菜坛、酒坛。坛和瓮很简单混杂,但瓮更高容积更大,瓮口不必盖子,而是用塞子。
装油的油坛又叫做油埕、油瓮,瓶口有一圈V字槽,装上水能够尽或许的避免蚂蚁爬进坛子里偷油吃,因而这圈V字槽有一个专用称号叫做“气死蚁”。
酸菜坛子口也有一圈水槽,它的效果却不是“气死蚁”了。那是要用一个盘子倒扣着坛口,用水来封口,避免酸菜发酵时漏气,到达发酵制酸的意图。
装酒和酱油的坛子都有耳有壶嘴,有双耳、三耳、四耳和多耳,系上绳子或许铁丝,便利提动坛子和倒出液体。
壶是比坛子小的小型陶制品,大多数都用在装茶、油和酱油。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茶壶,早上灌进开水,再扔一把干番桃树叶进去,这便是全家人当天的茶水了。
有些家庭会用竹蔑编一个装壶的桶,再用破布缝制壶套,将碎布或许棉花塞进套子。在茶水尚热时,将茶壶放入茶桶,壶套能够让茶水保温大半天。
后来,保温热水瓶开端成为家居必备品,茶桶和茶壶渐渐少人运用。在进新居、成婚等严重时间,一般有人将热水瓶作为礼品,并在瓶身用红油漆写上喜字以及赠送者的姓名。锑桶、脸盘和热水瓶,成为了那个年代的送礼佳选。
厨房里的油壶不仅是装油的东西,仍是用油的规范。一壶油只要一两多重,却是一个家庭两三天的用油量,可不能超支。
家里的酒壶都是很精巧的小酒壶,仅在祭拜祖先的时分运用。每个中药材铺根本都会有一个大大的绿色的药酒壶,它被当作药店的标志,壶上有一行竖排文字:岭南万应跌打药酒。
圆形的储具都能够称之为钵,有些当地,饭煮熟后要用一个大饭钵盛出来,人们常用“你个只大饭钵”描述那些好逸恶劳的人。
有一种钵被称为脚钵,那是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盘,用来装水给小孩洗澡或洗脚。
饭桌上还有一种小碗叫做薄钵,它跟碗不同,它是陶制的薄斜口碗,相当于一个碟,但没有碟子那么大,那么平,只能装小量的菜,这种斜口浅陋碗有个专用姓名“薄钵”。
其时的盘盘钵钵大多是粗制的陶瓷,大的厚而粗笨,小的薄而易碎。所以有一种配套的工作叫做锔匠。
他们挑着担子穿村过巷,上门修补碗缸瓷器。他们有金刚钻,接到褴褛的瓷器后,先用绳子绑好物件,再立起支架,用金刚钻上下钻出一排小孔,再剪些铜钉,两头一码,叮叮当当敲一通,大缸或许海碗就补好了,再涂上糊状物,待干透后从头盛水,竟然滴水不漏。
20世纪90年代后,塑料制品、白铁制品、铝制品、不锈钢用具逐步占据了人们的日子,那些易烂易碎的盆盆钵钵成了老物件,其间一些乃至备受收藏家喜爱。当今的家居厨具更精美,功用渐渐的变多,满意了人类关于审美和实用性的需求。盘盘钵钵,不光见证了年代的开展和人民日子水平的进步,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日子的神往。(温忠宁)
下一篇:回忆故人皆是情 - 健康新闻网